9月25日,数学院与统计学院“人工智能应用成果推广报告会”在2317会议室顺利开展。我院全体教师参加此次报告,共同探索智能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径。
文学院高冠琳老师分享“智能时代文学创作教学新范式”。高老师阐述了数字时代写作能力需求的结构性转变,指出跨媒介表达已成为核心素养。针对传统写作教学面临的素材匮乏、效率低下与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她介绍了以AI为工具、以人文为内核的教学改革方案。高老师详细展示了项目团队构建的AI工具生态,包括通用类工具(如豆包、DeepSeek、通义千问等)在教案生成、文本修改、古典文学适配中的应用;文生图/视频类工具(即梦、万彩AI等)在多模态转化中的实践;以及阅读分析类工具在古籍对比、理论框架构建中的价值。针对教学转型中的挑战,高老师提出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AI协作导师,重构教学认知与能力结构,并构建 “人机协同评价框架”,从利用度、增值度、适配度三维度开展评估。

教师教育学院董砚博老师系统介绍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情绪伙伴”智能情感支持智能体平台。该平台依托情绪ABC理论,通过多维度情绪识别和动态对话生成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学生的情绪感知与认知引导,并在实际教学场景中提供情感支持。董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展现该平台在缓解学生焦虑、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方面的应用效果,尤其在学业压力应对和教育实习等关键阶段显示出良好支持作用。项目体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心理深度融合的创新思路,为教学过程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数统学院与会教师就技术实现、应用场景及跨学科适配性等问题与两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可能路径。此次报告会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文学教学中的卓越成效,更为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提供了技术赋能教学的新思路。